五礦、中交試探第二批國資投資公司 方案年底或上報國資委
2016-11-13 11:46:29
摘要:包括中國五礦、中交集團在內數家央企,正在緊鑼密鼓地編制國資投資試點內部方案,目前方案雛形已經基本形成。

經濟觀察報獲悉,包括中國五礦、中交集團在內數家央企,正在緊鑼密鼓地編制國資投資試點內部方案,目前方案雛形已經基本形成,有望年底前上報國資委審批。
今年7月,繼誠通、國新兩家企業納入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之后,國資委宣布了另外7家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的企業。它們分別是神華集團、寶鋼、武鋼、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和保利集團。與運營試點有所區別的是,投資公司的央企試點將尤其注重市場化改革的趨向,以資本為紐帶,突出企業層面的核心競爭力。
經濟觀察報獲悉,下一步,進入第二批試點的央企很有可能從金融領域深入改革,拓展出一條相對完備的金融產業鏈。
一位入圍第二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企業的央企人士表示,自己所在的企業打算下一步向完備的金融控股公司層面發展,比如企業下屬的相關企業正籌備上市,主業也會不斷分拆上市,直至企業整體趨于一個股權控股集團,從而實現以資本為紐帶,來撬動、管控整個集團。方案還未敲定,稿后才會上報國資委。
在今年7月第二批試點公布之前,國資委已經在中糧集團和國投公司進行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工作,并在24個省級國資委改組組建了5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至于下一步的打算,一位入圍第二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企業的央企人士表示,初步的考慮是,未來將以資本運營和股權管理為重點,把金融產業鏈做得更完整,等金融控股公司的條件成熟了,集團主業會不斷分拆上市,在投資戰略新興產業等功能上做延展。
與此同時,地方國資平臺的改革推進與上述央企的雛形思路存在共通之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袁東明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國盛)正在推進股權進退流動,籌集資金投入新興產業。
經濟觀察報還獲悉,為了完成“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搭建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平臺”的目標,國資委已經在中糧集團、國投等8家企業開展了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向中糧集團、國投董事會下放了18項權利。下放中糧的權利就涉及資產配置、薪酬分配、市場化用人、體制改革等方面的權利下放,未來將從以管資產為主轉向管資本為主。
目前,中糧集團核心業務資本占比已達到71%;國投已將總部決策的153個事項中的70項授權試點子企業董事會自主決策,總部職能管理人員減少超過1/3。
試點方案編制中
為了盡早在國資投資公司試點上探索出一條可行途徑,入圍的央企正在抓緊籌備,這其中包括多項方案的前期編制。
上述央企人士表示,對于具體的方案內容,目前領導層正在研討,詳盡的的改革思路還在討論當中,而且由于缺乏參考經驗,目前的考慮是“謹慎推進”為主。至于試點帶來的變化,這位央企人士表示,改革將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投資機遇,尤其是金融領域,比如在股權投資方面,未來像航空航天、旅游經濟等領域都會考慮布局,也就是原來沒有介入的領域,在試點后打算更深一步介入。
經濟觀察報獲悉,下一步,該企業或將重點拓展基金的發展,投資將和基金的聯系更加緊密,這包括政府主導的基金、企業自己發起的基金,還會協同社會金融資本一起參與,未來不排除收購一些城市的商業銀行,這樣做的目的是完善金融產業鏈,而這也是企業被納入試點后的一個重要考量。
上述央企正在考慮的新興領域投資在地方曾有過實踐操作,成立于2007年,由盛融和大盛兩家國有投資公司合并的上海國盛便在這一點上展開過嘗試。
在戰略新興產業投資方面,上海國盛先后參股中國商用飛機、中航商用飛機發動機、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和中航民用航空電子等重大產業項目,參股聯合、浦東、仲盛、國智等四家融資擔保公司和盛虔、古賢、真金等股權投資基金項目。同時通過公開市場發債和資產變現等市場化手段進行融資。如2014年,公司共盤活變現資產74億元,2015年公司在境內發行規模最大的可交換公司債券,融資規模50億元。
在推動股權進退流動,籌集資金投入新興產業方面,袁東明表示,劃轉產業集團上市公司股權后,上海國盛將通過市場發債和與其他市屬現金流充足的企業股權置換等方式變現,收益一部分上繳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一部分投入到新興產業,最終完成國有資本布局調整的目標。
除了上述企業,中國五礦也在努力探索最新的改革路徑,這其中包括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的方案編制。經濟觀察報獲悉,中國五礦最新的改革方向落在集團總部改革上,以及與中冶一齊打造金屬礦產全產業鏈上。
中國五礦相關人士表示,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第二批試點企業,中國五礦集團近期改革推進力度加大,以打造金屬礦產領域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專注、高效、透明的價值創造型總部為導向,進行了大規模的總部職能優化調整。
最新數據統計顯示,中國五礦的本次改革,總部職能部門已經由18個整合壓縮為12個(含工會),總部員工由目前326人壓縮控制在240人以內,二級部門負責人及以上職位從目前168人減少至60人。調整后的總部機構,將以核心職能單元為基礎,有效運用項目化組織,大力推動共性業務共享化,確保精干高效。
經濟觀察報記者從中國五礦了解到,本次總部調整涉及到的一條就是:以符合金屬礦產領域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管控要求為目標,強化資源配置、資產管理和資本運營等功能。
經濟觀察報獲悉,中國五礦董事長何文波在內部改革動員會上強調:中國五礦處在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轉型、加快戰略重組和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
同時,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在11月4日-5日舉行的第三屆大梅沙論壇上透露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的最新進展:36家省級國資委改組組建了142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在改組組建方式、投資運營模式、授權范圍、作用發揮等方面探索積累了初步的經驗。
地方試點探路
除了新興領域投資,在整體分拆上市上,入圍第二批試點的央企與地方國資平臺同樣都在探索、實踐。
依舊以上海國盛為例,目前,上海國盛正在從國有資產運營平臺向國有資本運營平臺轉變,逐步剝離實業資產,僅持有股權資產,實行國有股權的管理和運營。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6月末,國盛集團總資產近400億元,凈資產240億元。
而在推動市屬產業集團整體上市層面,袁東明表示,上海國盛產業集團整體上市后,將部分上市公司股權劃轉到上海國盛,由上海國盛運營。在產業集團整體上市決策機制上,上海市成立了投資決策委員會,由主管副市長任主任,市國資委、財政局、發改委等部門及平臺公司的負責人任委員,投資決策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國資委,整體上市方案由國盛集團等平臺公司的資本運營委員會研究提出,交投資決策委員會辦公室,最后由投資決策委員會完成決策。
按照上海市國資委的思路,下一步,作為國有資本流動平臺,國盛集團將通過股權劃轉、上市公司定向增發、資產置換、借殼上市、上市公司增減持等多種市場化方式,實現股權流動,籌集資金投入新興產業,形成資金流動和布局調整的良性循環機制。
除了上海國盛,北京市國有資本經管中心也在進行改革探索。
袁東明表示,為了持續完善內部風險控制與管理體系,北京市國有資本經營中心目前的操作流程是,嚴格對外投資決策程序,規范內部管理體系。國管中心所有對外投資和重大事項都嚴格遵循辦公會先審議,然后報市國資委審核,最后報市政府最終審批的程序。
數據統計顯示,七年來,國管中心累計實現利潤155億元,對外投資的近千億元資產已大幅升值,目前公允價值超過1500億元,帶動各類投資超千億元,一定程度實現了國有資本的有效保值增值。
截至2015年年末,國管中心合并總資產達到1.8萬億元,受托管理資產超過3000億元,已成為我國超大型的國有股權管理機構、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國有資產管理公司。
為了增強國有資本抗風險能力,目前,國管中心已經出資70多億元重組中信建投,成為第一大股東;同時出資60多億元增資北京農商銀行,成為第一大股東,督促其加強內部管理,完善內控體系。
受托管理政府股權投資基金的北京市國有資本經營中心,還參與著重大項目投資和歷史遺留問題處置。目前,北京市國有資本經營中心已受托管理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京國瑞國企改革發展基金和城市副中心建設發展基金等重大基金,基金總規模達到2500億元,相關項目梳理和投資正在推進。
拓展金融產業鏈
經濟觀察報獲悉,下一步,進入第二批試點的央企很有可能從金融領域深入改革,拓展出一條相對完備的金融產業鏈。
上述央企人士表示,自己所在的企業正在打算下一步向完備的金融控股公司層面發展,比如企業下屬的相關企業正在籌備上市,之后該企業的主業也會不斷分拆上市,從集團到子企業形成一個整體上市公司后,再不斷進行專業分拆,歷經不斷上市的打磨后,企業整體就趨于一個股權控股集團,從而實現以資本為紐帶,來撬動、管控整個集團。
實際上,該企業在試點之前,就曾在與區域市場對接,在區域基金層面屢屢發力,試點之后,將迎來新一輪投資領域的擴展,以及資本運作的不斷升級,比如原來只聚焦于主業投資,試點后將考慮嘗試一些新興領域的投資,包括整個公司的運作也將更加以資本為紐帶,聯系也更加緊密,從而更加突出整個集團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國資人士表示,從國資委頂層設計的角度看,如果通過此輪試點,即通過行業內的龍頭央企,拓寬產業投資鏈條,并推動相關產業做到國家公司,做成世界一流。也就是通過試點企業自身的行業競爭力,和相關聯的產業,打通整個行業內的產業鏈,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形成產業群,這是頂層設計的主體想法,是基于一定宏觀考慮的。
隨著試點的推動,試點央企的企業自主權將得以進一步放開,投資面也將隨之擴寬。例如已經出臺試點方案的中糧,未來將打通整個中國糧食產業鏈,提升整個糧食行業的風險抵御能力,這是不容忽略的大方向。
同時,隨著國資運營、投資公司試點的推進,兩類公司在運行中面臨的雙重角色亦是值得注意之處。
上述國資人士表示,兩類公司作為推進國企改革的重要平臺,既需要完成政府或國資委交予的任務,但同時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又面臨自身發展的需要。在運行中,雙重角色往往會帶來改革的挑戰。
一方面,兩類公司由于自身發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會尋求更加具有自由度的市場路徑,另一方面,例如地方政府對兩類公司的發展更多傾向于要求完成交予的任務,從而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公司的發展形成約束。
比如在投融資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以指令方式要求平臺公司將借貸、擔保或國有資本收益資金用于當地重大項目、重點工程等,以促進經濟發展,但這些項目本身投資風險較大,一旦發生投資風險或者資產沉淀,將給國資投資、運營平臺公司的持續經營帶來較大影響。還有一些地方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在職能設置時,明確不對外投資經營。
下一步,一些地方政府或其他監管部門對國有資本投資、經營平臺公司的功能定位和改革要求還有待進一步清晰、細化,盡量規避優質資產沉淀,大量國有資金滯留、消耗在集團公司層面。
對于這一點,上述入圍第二批試點的一家央企已經開始有所考慮,正在進行資本運營公司的頂層設計,加快推動困難企業改革,目前針對現金流困難的部分企業,正在爭取行業改革脫困的相關政策支持,在確保員工合法權益的情況下,出臺人員分流、內部重組、引入混合所有制等政策,首先為企業減虧扭虧創造條件,對于扭虧無望的基層單位,要在妥善安置職工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化機制實現退出。“在此基礎上,再推進資產重組工作,優化資本運營公司的管理架構設計,為后續改革試點鋪路。”該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