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巖:風電進入關鍵期 還要打破哪些體制機制束縛?
2018-06-27 12:00:05
摘要: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風電產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裝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發展的質量也快速提升,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已經成型,技術創新能力走在世界前列。

當前,風電發展進入從替代能源到主流能源發展的關鍵時期,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從高成本制約大規模應用,轉變為傳統電力體制機制不能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要化解之,必須著眼于電力市場化改革,打破原有體制機制束縛。
新形勢下,為了保持高質量、快速、可持續發展,我國風電產業必須加速推動開發重心向中東南部轉移,持續優化產業布局;根據新的資源和環境特點創新開發模式,加快發展分散式風電;加大海外和海上風電市場的開拓力度,為保障產業健康發展開辟新的增量市場。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掃清非技術成本,盡快實現平價上網,不斷提升風電的市場競爭力。
01 “十三五”風電:百萬雄獅過大江
“三北”是我國“十二五”風電開發的主戰場,尤其是“千萬千瓦風電基地”的規劃和建設對我國風電發展影響深遠,成就有目共睹。
一方面,它支持了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的落實,促進風電規模化開發利用。截至2017年底,全國風電累計裝機1.88億千瓦,其中“三北”地區占66.7%,有力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發展,在國際上樹立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勇于承擔責任的大國形象。同時,這也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改善了偏遠落后地區就業和民生問題。
另一方面,通過大規模市場的拉動,促進了產業鏈的完善,加速了行業技術創新,降低了開發成本。一個領先全球的戰略新興產業初步形成。
然而,發展中也遭遇障礙和瓶頸。
“三北”地區風電消納問題已成為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長痛”。2017年,該地區全年棄風電量413.6億千瓦時,新疆、甘肅的棄風率保持在30%左右。棄風限電的核心問題是在電力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如何確定發電優先次序。作為已建成的機組,由風電還是火電來發,不應該是風火之間的討價還價,而應該基于全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標準。解決問題的根本是改革目前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電力體制機制。
然而,這需要時日。因此,“三北”地區風電開發必將受限。但要實現我國風電產業在“十三五”期間的可持續發展,就要保證2000萬千瓦以上的年度增長規模,從而避免因市場大幅萎縮,致使一個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半路夭折;同時,要保證到2020年實現2.5億千瓦的累計裝機,這樣才能兌現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減排的承諾目標。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調整發展布局,加大中東南部開發力度。
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廣、密度低的特性,更適合就地開發,就近利用。在處于負荷中心的中東南部大規模開發風電項目更順適可再生能源的稟賦。之前,行業普遍認為,風速低于6米/秒的資源區不具備經濟開發價值。但是,通過“十二五”期間的技術創新,風輪直徑的加大、翼型效率的提升、控制策略的智能化、超高塔筒的應用以及微觀選址的精細化等,提高了機組的利用效率,使低風速資源也具備了經濟開發價值。
目前,年平均風速5米/秒的風電場,年利用小時數也可以達到2000小時以上。據最新評估,中東南部風速在5米/秒以上達到經濟開發價值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有10億千瓦,而目前這些地區的累計裝機容量僅占到資源總量的8.3%,剩余的資源量足可以滿足未來的開發需求。
從國際經驗對比來看,上述地區的風電開發還有很大空間。以德國為例,到2017年底,德國每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風電裝機為155千瓦,4個州突破了200千瓦/平方公里,而在我國中東南部,作為低風速重點區域的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的這一指標都不到20千瓦/平方公里,潛力遠未被挖掘出來。若按照155千瓦/平方公里的水平計算,我國中東南部可以實現裝機5.42億千瓦,但目前的實際裝機只有7600萬千瓦。
同時,中東南部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更為迫切。截至2017年,這些地區多數省份的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比重與國家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目標引導制度中提出的2020年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廣東、海南、重慶等省完成的還不到目標的一半,浙江、山東、福建、廣西等省也僅完成了不到2/3。因此,還必須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力度。
為加速風電開發重心的轉移,中東南部各省要從戰略高度重視風電開發。首要就是做好規劃,進行更精細的資源詳查,按照最新的技術水平進行技術可開發量評估。做好規劃,一方面,總量上去了,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和配套電網的統籌與發展節奏的管理調控。政府主管部門在開發管理的體制機制上要大膽創新,出臺支持中東南部風電開發的具體政策。同時,要協調部門之間審批環節的程序銜接,尤其是土地的使用審批工作。
對于開發企業:
一是開發布局要進行戰略調整;
二是中東南部的地形和風況更為復雜,對風電場設計選址等提出更高的技術要求,企業在前期需要做更細致的工作;
三是改變原有按照機型進行招標采購的方式,應該針對具體場址招標“整體解決方案”;
四是要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工作,樹立行業良好形象。
整機制造企業必須具備根據不同場址條件設計機組的能力,從賣設備向賣服務轉變。要充分認識到,未來的競爭不僅是制造能力的競爭,更是綜合技術能力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