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電改無疑利好售電側,但是最大紅利在發電側。
近日,貴州省發布了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工作方案,這是自今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出臺以來,國家發改委在深圳、內蒙古西部、安徽、湖北、寧夏、云南、貴州建立的7個輸配電價改革試點中首個出臺的省級落實電力體制改革細則。
新電改“9號文”發布以后,售電側的放開成為公眾最關注的熱點,由民間資本投資設立的售電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數據顯示,在山東、黑龍江、江蘇等地已經成立了16家民間資本投資設立的售電公司。
“此次電改無疑利好售電側,但是最大紅利在發電側。”中國人民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負責人鄭新業說。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286小時,同比減少235小時。其中,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4706小時,而這些發電設備滿額利用小時應為8760小時,這就意味著,火力發電機組的發電利用率僅為53.7%。而在新電改的刺激下,發電企業會盡量減少成本,減少折舊,通過成本管控提高市場競爭力,搶占市場。
本次電改方案明確規定,直接交易的電量和容量不再納入發用電計劃,發電電價則由參與市場交易的用戶或售電主體與發電企業通過協商、市場競價等方式自主確定。
這就意味著,未來發電企業與用戶之間的直接交易將進一步放開,在當前經濟增長乏力、發用小時數下滑的背景下,發電企業與用戶直接交易大幅增加,將有效提升坑口電站、水電站和大容量火電機組的發電量,進而提升發電企業的業績。
由于具備先天優勢,發電企業可以快速切入售電市場,通過大量搶占大中型工業客戶,在售電業務領域施展拳腳,搶占先機。其中,地方發電企業由于具有地方政府背景,在審批和新建電源方面具有優勢,可能先人一步成為電改的受益者。
“此次電改阻止了電網壟斷力的延伸,使得配電效率提升。但是,直供電模式使電價下降,促使高耗能產業擴張,電力供給結構沒有優化,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鄭新業說。此次電改發電側的外部成本沒有內部化,煤炭發電的環境成本沒有體現出來。如果兩頭直接交易,那么清潔能源發電沒有價格優勢。
鄭新業認為,在短期內,電力行業可以考慮維持交叉補貼,長期內,逐步厘清、剝離交叉補貼。
“電力交叉補貼是中國模式的環境稅,可以收到雙重紅利。通過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收取高電價,相當于對其征收了環境稅,倒逼高耗能產業轉型。對居民實行低電價,實際是把從高耗能產業征收來的環境稅,返還補貼給了居民,增加了居民福利。是否要改革現存的銷售電價交叉補貼,實現電力市場化定價是一個需要重新審視的問題。”鄭新業說。(《中國煤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