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新拐點已至 以創新推進“雙驅改革”是出路
2016-12-02 16:01:25
摘要:當前,整個光伏產業發展可能面臨一個新的拐點,就是過去完全靠需求拉動的增長模式已經不適用了。

后6.30光伏企業業績下滑
截至2016年11月30日,中國在境外上市的主要光伏企業,除英利綠色能源外,均已對外公布三季度業績報告。數據顯示,這些公司凈利潤較第二季度均出現明顯下滑,降幅則介于16.6%到292.7%不等。
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阿特斯、昱輝陽光的出貨量下滑,其中天合光能第三季度的出貨量較第二季度減少了297.1MW。英利綠色能源11月28日發布第三季度業績預報稱,公司預計2016年第三季度組件出貨量在360-370MW的范圍內,低于第二季度的622MW,降幅逾40%。
盡管8月份以來各地領跑者計劃陸續開始招標建設,第四季度光伏業預計將迎來復蘇。不過,隨著中國光伏補貼逐步下調機制的啟動,國內需求銳減,加之對歐美出口前景不夠明朗,這種復蘇也是微弱的,很難再現今年上半年的“井噴”情形。
11月初,“中國電力十三五規劃”出臺,作為“清潔替代”的重要組成之一,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目標由0.42億千瓦提升至1.1億千瓦,預期年均增速為21.2%。
相比,“十二五”期間高達168.67%的年均增速,“十三五”光伏行業的增速只能用溫和來形容。透過這組數字,不難發現我國光伏產業已爆發式增長期正式進入了理性成長期。而數字背后,在施正榮、彭小峰等光伏大佬折戟沉沙的同時,崛起了一批新的光伏領袖人物。這就是整個光伏行業的生態,充滿了波動性與戲劇性。
與光伏市場十幾年的潮起落相比,今年我國光伏業的發展之路也是波動性的,除了“6.30”引發的業績爆表外,還有原材料、組件出貨量和產品報價等。
在11月28日-30日召開的2016中國國際能源峰會暨展覽會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詳細介紹了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現狀,并對前景進行了分析。
晶硅產量擴大 成本下降
2016年前三個季度,我國多晶硅產量規模呈不斷擴大趨勢,價格則出現波浪式的走勢,先升后降再升。而隨著技術創新和生產工藝的完善,多晶硅的生產成本在不斷一下降。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多晶硅產量只有80噸,占全球產量的0.3%。現在,我國多晶硅產量已占全球的47.8%,且還可能擴大。今年前三季度多晶硅產量為16.5萬噸,協會預計為19萬噸。
硅片產量不溫不火
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硅片產量達到41GW,預計全年產量為48GW。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今年產量超過去年全年水平不是問題。目前,中國硅片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85%,而且集中度非常高,全球前十名的硅片企業里面有9家是中國企業。前三季度電池片產量是34GW,去年全年產量為41GW,保持著30%以上的增速。
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組件產量為37GW,去年全年為45.8GW,同比增幅超過30%,連續9年保持全球第一。
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為105億元,去年全年為140億美元,預計今年將與去年保持持平。不過,與去年情形不同的是,今年國內自身的市場需求大。
出口市場分布上,2015年對美國出口額占比12%,前三季度仍占25%,對日本和印度的出口變化較大,對日本出口去年占比26%以上,今年萎縮到了19%,對印度出口由占比9%提升到了16%。進口上,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口多晶硅9.5萬噸,相比去年進口量為11萬噸。
分伏式光伏大有可為
從國內市場發展來看,受國家和地方政策引導,分布式光伏預計將會進入快車道。在110GW的十三五規劃里面,60GW是分布式,各地方的政策里面,有的是50%以上分布式,有的是75%以上是分布式。由此來看,分布式光伏將迎來一個很的發展機遇。
新拐點已至 以創新推進“雙驅改革”
光伏市場的發展前景毋庸置疑,但國際市場格局在發生深刻變化。過去,中國光伏產品95%以上是出口,其中70%到80%出口到歐洲,但現在這種格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當前,整個光伏產業發展可能面臨一個新的拐點,就是過去完全靠需求拉動的增長模式已經不適用了。市場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換言之,需求側不可能越來越大、越來越足。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光伏行業就要通過技術創新來推動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來開拓市場、創新市場,通過需求側的拉動和我們的供給側改革的驅動,兩方面來創造市場。(能源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