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技術開發應用、精益管理、內外貿易、投資融資、人才培養等方面,焦化企業要更加緊密、更加廣泛、更高層次、更加有效地進行區域性合作、產業園區內的合作、產學研用的合作。
山西焦化行業的虧損令人吃驚。盡管在產能過剩背景下,煤-焦-鋼鏈條中的各式企業日子都不好過,煉焦煤生產環節的“成本倒掛”傳導到了焦炭生產環節,但焦炭產品的價格甚至低于原材料煉焦煤的價格,還是令人震驚。
這種情況為何出現?山西省化工設計院原院長牛振奎認為,山西省焦化企業的興起和發展,依賴于山西小煤礦為山西煉焦煤企業提供了價格相對低廉的煉焦煤,使山西焦化產業在焦炭產品質量和生產成本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但隨著小煤礦的整合,價格低廉的原料煤供應渠道中斷,更由于山西省內短途汽車運輸高于省外鐵路運輸成本,山西省焦化企業原料價格優勢基本喪失。
比如山西焦煤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煉焦煤生產企業,記者得到的數據顯示,2014年,山西焦煤集團冶煉精煤銷量達6299.51萬噸,占國內煉焦煤市場份額的10%左右。山西焦煤煤炭銷售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直言,山西焦煤集團要做國內煉焦煤產品的主導者。
這種情況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獨立焦化行業自然難以抗衡強大的上游供貨商。事實上,獨立焦化廠也不是這個行業的主流,焦化行業專家認為,獨立焦化廠存在資源利用率較低,環保投入大且污染物排放較難達標等問題,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不僅可以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還可實現資源的最大有效利用,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比如日本幾乎沒有獨立的焦化廠,而全部是鋼鐵企業的附屬鏈條。這部分與其原煤供應不足有關,也就是說,我國尤其是山西的焦化行業整合可以有兩條路徑:向下整合進入鋼鐵行業、向上與煤炭生產重組。
如果不是看到山西《全省焦化兼并重組主體及所屬企業名單(第一批)》的名單,會很詫異山西省在七大國有煤炭集團之外,還有那么多的民營煤炭企業。這份名單中的兼并重組主體共67家,其中大多數為民營焦化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焦化企業大多擁有自己的煤礦。不管是靠做大自身還是以其他方式,這些民營煤企在上一輪煤礦資源整合中成功存活下來。
比如山西金暉煤焦化工有限公司(下稱金暉煤焦),其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民營焦化企業。此后的發展過程中開始進入煤礦生產環節。到2003年,金暉煤焦的母公司金暉集團已經擁有6座年產160萬噸的煤礦。
但在2009年的上一輪煤炭資源整合中,金暉集團選擇與汾西礦業——山西焦煤集團國有控股子公司合作,從而才獲得整合主體的資質。在這輪整合中,金暉集團在呂梁市、忻州市、臨汾市整合了共13座煤礦,而汾西礦業占合作主體51%的股權。
如果說在生產技術較單一、規模效應更明顯的原煤生產業,“國進民退”有一定市場配置合理性的話,那么在焦化行業整合中,應該給民營企業一個機會。因為相較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管理、決策更加靈活,對市場的嗅覺也更靈敏。
運城市一家民營焦化企業老板王德清(化名)介紹,現在新建一座120萬噸產能的焦化廠,國有企業需要投入8個億,但民營資本只需投入不到3個億。此外,在現在400多元每噸的原料成本下,民營企業生產一噸焦炭及附屬化工品可以盈利約50元,但國有企業可能要虧損100元。
“因為在民營企業,老板一個人說了算,他只需要采購最便宜的原料,賣出最貴的產品,但國有企業不一樣,各個部門、各個環節都要攤入成本。”王德清說。
尤其對于焦化行業來說,焦碳產品的利潤空間將慢慢壓縮,化工產品將成為企業轉型、市場調整的主流方向,而這更需要有遠見的管理能力、高效的技術研發和投入。
2015年6月15日至17日,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在太原調研時,走訪的兩家焦化企業都是民營企業,他指出,做好煤炭這篇大文章,根本出路在創新驅動發展。
2014年11月12日到19日,王儒林在大同、朔州、忻州三市調研時也指出,當前焦炭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要抓住技術和成本兩個關鍵,進行深入研究,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由焦向化的轉變,破解產業發展難題。
中國煉焦行業協會會長崔丕江認為,目前是整合建設高效產業鏈的最好時機。在技術開發應用、精益管理、內外貿易、投資融資、人才培養等方面,焦化企業要更加緊密、更加廣泛、更高層次、更加有效地進行區域性合作、產業園區內的合作、產學研用的合作。 (《搜狐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