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聆達股份(SZ:300125)原先主要從事余熱發電業務,公司切入光伏電池賽道已達三年,目前90%以上營收已來自光伏電池。
聆達股份(SZ:300125)原先主要從事余熱發電業務,公司切入光伏電池賽道已達三年,目前90%以上營收已來自光伏電池。但轉型以來,公司業績不佳,過去三年連續虧損。 在此背景下,聆達股份剛剛披露了一份股票激勵計劃,但業績考核目標的設置躍進幅度很大,要求2023年至2025年,營收累計超過131.04億元(過去三年營收的447%),或者凈利潤累計超過7.85億元。 從聆達股份近期的投資舉措來看,公司寄希望于正在大幅擴產的光伏電池業務身上。不久前公司披露了位于安徽銅陵的近百億元高效光伏電池片產業基地項目,并在本月份正式開工建設。不過,公司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僅為7192.33萬元。 聆達股份證券部人士認為,與其他新晉跨界光伏的公司不同,聆達股份已經在光伏浸潤的時間較長,取得了一定的優勢與資源。而對于股權激勵計劃的業績考核目標,其向財聯社記者稱,這是公司根據行業的發展情況,結合公司實際來做出的預測,“某種程度上,這也獲得了交易所的認可,如果不認可,一般會下發關注函或問詢函,但截至目前公司是沒收到的。” 董事會大改組 五名新任高管獲45%激勵股份 根據聆達股份披露的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公司擬向不超過57名核心骨干員工授予權益總計不超過821萬股股票,授予價格為8.28元/股(近60個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的50%)。 據悉,本次激勵計劃激勵對象不超過57人,擬授予的第一類限制性股票的激勵對象5人,其中,董事長兼總裁王明圣、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林志煌均獲授予110萬股,副總裁兼董秘張健群、副總裁唐洪湘、副總裁兼財務總監謝景遠均獲授予50萬股,五人獲授的股票數量占擬授予股票總數的45.07%。 擬授予的第二類限制性股票激勵對象為52人,其中,CTO兼研發中心總經理吳中瀚獲授予20萬股股票,中層管理人員及核心骨干人員共計51人,獲授予349萬股股票。 除了首次授予的739萬股,聆達股份還預留82萬股。“這是用作未來分配,以吸引人才進入公司。”聆達股份證券部人士向財聯社記者稱。 值得關注的是,這是公司上市以來的首次實施股權激勵計劃,且上述獲授予第一類限制性股票的五名高管均是聆達股份的“新人”。 今年上半年,聆達股份的董事會、監事會提前進行了換屆,公司實際控制人黃雙退出董事會,王明圣空降而來,出任公司董事長兼任總裁。 公開信息顯示,本次激勵對象王明圣、林志煌、唐洪湘均為今年5月22日獲聘任現在職務的,且多為今年3、4月加入聆達股份的。而謝景遠最為特殊,其是7月24日才聘任為公司副總裁、財務總監。在被聘任的當天,股權激勵計劃出爐,謝景遠就成為了公司的激勵對象。 上述公司人士向財聯社記者稱,股權激勵較為豐厚,主要是為了儲備和留住優秀人才,充分調動公司核心團隊的積極性,使各方共同關注公司的長遠發展。 盡管新任高管獲得了半價股權激勵的優惠傾斜,但身上的擔子并不輕松,對應的業績考核要求較高。 具體目標為,以2022年的營業收入為基數,2023年度、2024年度、2025年度的營業收入增長率分別不低于20%、200%、300%。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為15.98億元,以此計算,2023年度至2025年度的營業收入分別不低于19.176億元、47.94億元、63.92億元,三年合計達131.036億元。 另外一個考核指標為,2023年度至2025年度,公司實現的歸母凈利分別不低于1500萬元、3.50億元、4.20億元,三年合計不低于7.85億元。上述業績考核指標滿足其中之一即可。 轉型后連虧三年 業績考核要求較高 公開資料顯示,聆達股份上市之初主要從事余熱發電相關業務。2014年通過收購格爾木神光新能源有限公司的100%股權,初次涉及光伏發電行業;具體布局光伏電池行業則是在2020年,公司支付現金2.87億元收購了金寨嘉悅的70%股權,以此展開了產業鏈的延伸。 金寨嘉悅被收購時,其產能為3GW的PERC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準備逐步啟動二期項目,主要為產能5GW的TOPCon生產線。為此,聆達股份于2020年12月發布了《2020年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預案》,計劃募集資金12億元。 然而到了2021年9月,聆達股份突然宣布鑒于資本市場環境變化并綜合考慮公司實際情況、融資環境等因素,公司終止此次定向增發。不過,從在建工程明細來看,金寨嘉悅新能源二期5.0GW高效電池片(TOPCon)生產項目已于2020年開始建設。截至2022年末,該項目的在建工程余額已達到15065.69萬元。 2022年上半年,金寨嘉悅產線設備升級改造,改造后一期PERC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產能達到3.5GW,轉換效率可達23.20%以上。 在收購金寨嘉悅后,聆達股份營業收入有所增長,2020年至2022年分別為2.82億元、10.51億元、15.98億元,近三年總計為29.31億元。相對業績考核目標,仍有較大的差距。 其中,太陽能電池業務是主要收入來源,2020年至2022年分別貢獻75%、92.84%、95.50%的營業收入。 另外,同期太陽能電池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24.40%、-1.27%、9.73%。2021年以來,由于光伏產業鏈上游主要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公司該業務毛利率并不高。 同時,公司近三年均處于虧損狀態,2020年至2022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601.67萬元、-7269.67萬元、-1692.80萬元。 因此相較于營業收入,凈利潤指標更具有挑戰性。連續三年虧損之下,未來三年要合計實現7.85億元的凈利潤,似乎有些天方夜譚。 今年一季度,聆達股份實現的營業收入為2.17億元,同比下降20.44%,凈利潤為虧損0.07億元,同比減虧75.51%。與火熱的光伏產業發展局勢相比,公司并沒有抓住機遇,反而陷入低迷。 對此,上述公司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解釋,主要需要考慮到產品客戶結構與供應鏈的相關情況,以及公司在此刻發展的具體階段,短期內的業績下滑是多種因素所綜合導致的。“后續公司也在逐漸優化相關治理,股權激勵計劃也是其中之一,公司將向市場打出一套組合拳。” 賬上資金僅7192萬 擬投N型電池91.5億 聆達股份的希望或寄托于新一輪增資擴產。根據公司5月30日公告披露,與銅陵獅子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了高效光伏電池片項目投資協議,擬與對方協調的有關基金共同出資新設立項目公司,并以此為投資主體在銅陵獅子山高新區投資約91.50億元,建設年產20GW高效光伏電池片產業基地項目。 協議顯示,項目公司注冊資本6億元,聆達股份出資80%。本次項目投資分兩期實施,一期建設年產10GW-TOPCon高效電池片產線,二期建設年產5GW-TOPCon高效電池片產線及5GW-HJT電池片產線。 其中,一期計劃總投資41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36億元,除政府代建約12億元外,公司將通過自有資金、自籌資金投入約24億元(其中設備融資租賃約18億元,銀行貸款及其他約6億元)。 在前兩期項目基礎上,聆達股份與銅陵獅子山高新區管委會將共同引進光伏產業鏈配套企業,新建光伏組件、組件邊框、光伏支架等5類配套組件產線,計劃引進光伏產業鏈配套企業總投資額約33.5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26億元)。 7月11日,該項目正式開工。上述公司人士向財聯社記者稱,本次投資N型高效電池項目主要是為了充分把握光伏電池片行業發展機遇,符合公司的總體發展戰略。 相比龐大的投資額度,聆達股份的現有資金顯得杯水車薪。根據財報,截至今年3月末,公司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僅為7192.33萬元,較年初減少 35.44%,公司稱主要系報告期購置長期資產支付現金所致;另外,一季度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233.65萬元,同比減少73.94%。 對此,上述公司人士表示,光伏是一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本次項目建設規模和資金需求較大,相較于目前公司自有貨幣資金、現金流狀況存在較大缺口,所以公司也在積極募集資金,包括從資本市場與銀行貸款等方面,總體來說,公司對光伏的發展期望與重視程度很足。 為了補充資金缺口,財聯社記者關注到,聆達股份發布的《2023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預案》顯示,公司擬募資14億元用于金寨嘉悅新能源二期5.0GW高效電池片(TOPCon)生產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不過,此前一次聆達股份發布定增預案,是在2020年12月擬募資12億元,但定增事項卻在2021年9月宣告終止。(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