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海油將繼續為過去的錯誤埋單——加拿大當地時間3月2日,尼克森公司對外宣布,受油價和油砂開采不當影響,決定裁掉120個職位。
中海油將繼續為過去的錯誤埋單——加拿大當地時間3月2日,尼克森公司對外宣布,受油價和油砂開采不當影響,決定裁掉120個職位。
“鑒于目前的經濟狀況,我們必須做出艱難的抉擇。經過慎重的考慮后,決定裁員。我們保證會公平對待、尊重受影響的員工。”尼克森新聞發言人Brittney Price在給媒體的郵件中表示。
此刻,裁員既是中海油尼克森公司的無奈之舉,也是包括中國“四桶油”在內的全球所有原油開采企業都在采取的措施。
更早一些時間,中石化還首次宣布關閉了4個效益不佳的小油田。而中石油則只干不說,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后者已經大規模關閉了位于大慶、陜北、寧夏、甘肅乃至新疆的相當一部分低產油井。
眼下,全國兩會如火如荼。據知情人士透露,三桶油除了中海油兩會代表人數稍少,中石油、中石化均有十幾位兩會代表、委員(記者粗略統計,中石油共有20位,中石化共有17位),且多是各地分公司領導,一般每位到了都會帶上幾個議案提案,建議在行業低迷背景下,預料“哭窮”要政策將成為一大主題。
早在春節前的1月21日,布倫特原油價格跌至27.79美元/桶低谷,朋友圈里就流行著一個段子,“農夫山泉1.5元/ 500ml,折算一下,農夫山泉3000元/噸,原油1344元/噸,頓時感覺水喝不起了……”低油價對油氣企業造成的沖擊前所未有,老油田更甚。
如已有50余年開采歷史的勝利油田2015年首次虧損,全年虧損超過92億元。而進入2016年以來,國際油價遠低于預期,勝利油田僅2016年1月就虧損29億元。
《中國經營報》記者曾于2010年到2014年間數次到訪位于山東東營的勝利油田,彼時勝利油田作為國內第二大、中石化旗下第一大油田,穩產、高產論調集中,一度曾提出沖擊國內第一大油田,然而,在低油價沖擊下,其選擇了關停部分油田。
事實上,勝利油田已經走過55年的發展歷程。其中,自1996年以來,已經連續20年年均產量穩定在2700萬噸以上。自1961年4月16日打出第一口工業油流井的勝利油田,這也是其在50余年開采史上首次關停油田。
“對于我們這種老油田來說,其實早年間為穩產很多油田已經在實行二度、三度開發,堅持穩產已經不易,但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一路大跌,油田虧損成為事實。”一位勝利油田礦區服務工作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據上述工作人員透露,關停的4個油田,在勝利開發的70個油田中,效益排末尾。4個油田只是暫時關停,共涉及200口油井,2015年產量為5.77萬噸。而根據當前油價,4個油田在關停后,預計可以節省成本1.3億元,減虧2億元。
全年產量下降也是定局。此前,中石化公布2015年業績預告,油氣產量及國內原油產量均出現下滑,而這也是1998年中石化集團重組成立以來,原油產量首次出現同比下跌。
而對于以上游勘探開采為主的中石油來說,低油價沖擊更甚。
1月29日,中石油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15年凈利潤同比將大幅減少60%~70%。而據黑龍江省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國內第一大油田,中石油旗下大慶油田從2015年開始將連續每年調減產量150萬噸。
中海油2016年初也表示,不到30美元/桶的油價使其經營“非常困難”。計劃將今年的資本支出從2015年的672億元縮減至不超過600億元,中海油資本支出在2014年為1070億元,在2015年降至672億元,兩年時間資本支出降低了45%。
據卓創資訊測算,目前國內油田開采成本平均在每桶45~53美元,當前35美元/桶左右的油價早已跌破盈虧平衡線。“國內的主力油田開采年限普遍偏長,油田設備老化,開采難度大;再就是國內石油儲量有限,替代率不足,難以從量上來攤薄成本;地質條件相對復雜,開采成本難以下降。”卓創資訊分析師秦文平告訴記者。
低油價下密集關停

油田企業好日子不再
低油價持續,國際石油巨頭紛紛裁員減薪。
今年1月,BP出售位于阿拉巴馬州迪凱特的石化工廠,并表示在未來一年內,公司旗下勘探和生產部門將裁員約4000人。1月底,殼牌則宣布裁員1萬人,以進一步降低成本。而油企巨頭斯倫貝謝在2015年已經裁去了1萬個工作崗位。
不過到目前為止,三桶油并未對外公開發布裁員消息。據上述勝利油田工作人員透露,因為關停小油田涉及到員工安置問題,公司很謹慎,目前小油田撤下來的員工都基本在油田內部轉崗或安置了。
據介紹,三桶油除了創建于1982年的中海油,歷史負擔較輕,其余兩桶油很多下屬油田都是廠礦式的“獨立社會”,一個油田就是一個有工廠、居民區、學校等各類設施的“小社會”,很多家庭幾輩人都是油田員工。
截至去年,中石化員工數量在100萬左右,中石油則接近150萬。而同等規模的殼牌、埃克森美孚等國際石油巨頭員工數量約10萬左右。相比之下,三桶油的歷史包袱沉重。
不過在持續低油價沖擊下,三桶油也已經開始集體減薪和“變相”裁員。
據了解,中石油旗下另一個老油田遼河油田預計2015年全年精減員工1251人,近一年半以來,清理長期在冊不在崗人員442人,清退外雇工4215人。而中石化早在前任傅成玉任下就采取了“改制增效”的措施。
對于未來油價,多數業內人士并不看好。“短期全球經濟難有大的起色,而產油國之間凍結產量對解決全球石油供應過剩局面影響有限,綜合供需面來看,預計2016年歐美原油期貨一直處于40美元/桶之下是大概率事件。”秦文平表示。
中石油2015年度工資總額預撥計劃按照2014年度實發工資總額的85%核定,人工成本預算要按比上年降低10%安排。去年8月,中海油停發2015年上半年績效獎金。中石化也表示,該公司的各板塊、各企業把降本減費貫穿生產經營全過程。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幾年“三桶油”為首的國內石油企業之前曾利用油價攀升和金融危機的時機,在海外石油市場攻城拔寨,之前高價購買的油田目前已經全面進入出油期,但現在卻不得不集體下調目標產量。
據了解,“三桶油”砸重金建立的境外油氣田合作勘探開發項目和相關投資,約有2000億美元。油價持續下挫,造成這些資產嚴重貶值。
另據德勤統計,眼下,全球500多家油氣開采生產企業中,約175家企業面臨破產風險,債務總額超過1500億美元。在國內,油田企業雖未出現資金鏈斷裂情況,但大幅壓縮成本,關停更多低效油田,恐將不可避免。
目前,評級機構穆迪正在評估是否有需要下調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的評級。
油企未來的日子將越來越難過。在這一“非常困難”時期,國內油企如何轉型升級、謀求生存之道,成為當下面臨的挑戰。不過業內人士認為,這也會倒逼國內企業依靠技術創新實現低成本發展,并不斷進行自我改革與優化,以實現創效增利,抵御油價下跌帶來的風險。
記者注意到,《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核心內容指向上游放開、管網分離和價格機制改革,有望放寬油氣全產業鏈市場準入。“十三五”時期,油氣產業的上中下游各主要環節都將進行市場化改革,最終形成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借低油價時機推進油氣市場化改革,破除壟斷,提升效率更應成為題中之義。
與此同時,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石油消費國,同時也是五大石油生產國之一,中石油和中石化約占我國石油產量的75%。我國原油產量下降將有助于縮小全球市場供給過剩,從而提振國際油價。
而對于承擔部分社會責任的石油央企來說,向政府要政策、要補貼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政府高額補貼成為石油央企度過寒冬的重要籌碼。
據統計,在2015年前三季度,“三桶油”分別獲得補貼:中石油(24.88億元),中石化(23.13億元),中海油(6230萬元)。
在2016年年度能源經濟預測與展望報告發布大會中,三桶油表示已經出現巨額虧損,暗示希望獲得國家更多的幫助。
就在數年前,中石油還一直貴為“亞洲最賺錢企業”,根據三桶油年報,2014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年利潤分別是1071.7億元、474.3億元、601.99億元。即使中石油2015年凈利潤下滑60%~70%,其2015年的全年利潤依然近400億元。(《中國經營報》 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