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溫暖也要保藍天
2015-11-14 17:57:13
摘要:隨著采暖季的到來,我國北方地區因采暖而導致霧霾加重的現象引起社會普遍關注。一些讀者來信認為,應大力推廣清潔能源,鼓勵居民使用潔凈型煤,同時大力推廣節能環保型爐具


隨著采暖季的到來,我國北方地區因采暖而導致霧霾加重的現象引起社會普遍關注。一些讀者來信認為,應大力推廣清潔能源,鼓勵居民使用潔凈型煤,同時大力推廣節能環保型爐具,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因采暖而導致的空氣污染。
緩解霧霾:“煤改氣”步伐要加快
近年來,北京市不斷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濃度逐年下降,但空氣質量與國家新標準和公眾期盼依然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城市正常運轉和市民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染物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大氣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燃煤鍋爐改造,積極推廣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利用,提高清潔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是北京市治理大氣污染,緩解供暖性霧霾的重要舉措之一。目前,北京市核心區已基本實現無煤化,但在郊區仍有80萬戶的農村燃煤用戶。北京市政府計劃在2020年之前全部取消燃煤,其中計劃有超過40萬戶的農民用液化天然氣(LNG)下鄉的方案替代燃煤。
今年10月18日,由內蒙古匯能集團建設的北京首座LNG供氣站投入運行,并率先在昌平區南口鎮曹莊、新元村完成液化天然氣入戶,今冬采暖季村民將用上潔凈的煤制天然氣。此項工程完成后,村民將從此告別煤炭取暖做飯的生活。
液化天然氣入戶工程綜合投資少,液化天然氣熱值高,燃燒完全,雜質含量少,燃燒后產生的污染物極少,能有效解決散煤燃燒帶來的污染問題。此外,液化天然氣還可以用作汽車燃料使用,顯著改善尾氣污染等問題。
“煤改氣”的好處多多,但目前,液化天然氣在建設推廣過程中還面臨諸多難題,如管網鋪設投資較大,建站土地審批難,建站規劃許可和審批手續復雜等。在北京農村地區加快推廣“煤改氣”項目。
一是建議對成熟的“煤改氣”項目進行補貼。將大氣污染防治資金中的冬季取暖每戶補貼、液化氣補貼,直接補到項目公司。由于農村住戶分散,管網一次性投資較大,為調動項目運作積極性,建議管網、入戶管線費用由政府和企業均攤,氣站由企業出資建設,入戶的燃氣熱水器、燃氣報警器、燃氣灶、燃氣計量表政府部分補貼,政府和村民按比例分攤。
二是加強規劃,將液化天然氣供氣站建設規劃納入政府“十三五”規劃,把天然氣管道建設補貼資金納入財政年度規劃,氣化站建設場地納入政府年度建設用地規劃,由企業建成后,長期免費為村民服務及周邊企業服務。
三是簡化審批手續,加強安全監管。建議合并或取消部分部門審批,改前置審批為后期監管,節省項目建設時間。同時嚴格安全監管,確保氣站運行安全和居民用氣安全。(內蒙古匯能集團總經理助理 安金勝)
減少污染:推廣潔凈型煤是關鍵
不同的燃煤取暖方式,對空氣環境的影響不盡相同。原煤散燒總量大、質量差、灰分硫分高,污染嚴重。由于散燒原煤煙氣未經治理直接排放,其排放強度遠高于平均排放強度。據專家測算,一噸原煤散燒的污染物排放量,相當于一噸工業燃煤污染物排放量的10倍。
以河北邢臺市為例,2014年邢臺市能源消費量2195萬噸標煤,其中燃煤占72%;全市民用散煤消費在250萬噸左右,占全市年用煤總量的十分之一。這十分之一的民用煤,幾乎貢獻了全市50%的煤炭污染物排放量。高度依賴煤炭、簡單燃燒釋放的能源結構,導致每到冬季,邢臺市就成為空氣污染的“重災區”。
2014年以來,邢臺市在采取壓、減、改等舉措治理工業用煤排放的同時,著力推廣潔凈型煤,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2014年,邢臺市建成投產潔凈型煤企業13家,推廣潔凈型煤10.5萬余噸,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市的潔凈型煤生產配送體系。實踐證明,推廣潔凈環保型煤,減少使用劣質散煤,抓住了治理霧霾的“七寸”,是大氣污染防治的關鍵。
抓住“七寸”,還須用重拳。首先,要強化政府主導。在采暖季到來之前早動手,強推進。明確推廣范圍及工作目標,發布型煤價格和補貼政策,公布型煤質量指標和推廣型煤爐具;加大監督考核力度,進一步明確各縣市區政府對轄區潔凈型煤生產配送體系建設、推廣使用以及爐具推廣負總責;將潔凈型煤推廣工作納入對各縣市區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考核體系,年終由市大氣辦進行考核。
其次,要加大補貼力度。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財政扶持、民企同利”的原則,對潔凈型煤銷售價格進行補貼。同時,要把節能環保爐具推廣作為治理原煤散燒降低燃煤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對更換使用節能環保爐具的居民給予一定的補貼,確保重點區域的用煤戶替換到位。
再次,要強化企業服務。供煤企業要樹立大局意識,加快升級改造步伐,采用先進技術,嚴格質量標準,提高產品質量,生產優質型煤。同時,要搞好配送服務,提高服務水平,方便群眾購買,滿足群眾需求。
最后,還要強化全民參與。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生力軍。要廣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讓綠色生活成為公眾自覺自律的行為,共同為改善空氣質量出一份力。(河北省邢臺市發改委副主任 劉益民)
節能減排:好煤還得配好爐
2016年1月1日,修訂后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將正式施行。新法提出,鼓勵居民燃用優質煤炭和潔凈型煤,推廣節能環保型爐灶。但據華北電力大學開展的“2015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調查數據顯示,目前老百姓對節能環保爐具認知度不高,部分農村用戶仍在大量使用低效高污染爐具,粗放式燃燒劣質煤、薪柴、秸稈,導致大氣污染有加重趨勢。
我國能源結構和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決定了燃煤中小型鍋爐將長期存在。由于中小型燃煤鍋爐大多缺乏專業管理,存在設備和系統設計不科學、運行情況復雜而不穩定、燃煤混亂多變等問題,其高污染、低效率和安全隱患較多的問題十分突出。
目前,我國市場上大多數的低效采暖爐具熱效率低于60%,而高效節能環保爐具熱效率可高達70%,能效提升空間較大。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冬季需要采暖人口超過7億,其中至少有2億人居住相對分散。這2億人按6500萬戶保守計算,若都替換為高效低排放爐具,戶均一年可節約0.5噸標準煤,全國一年就可節約標準煤32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8450萬噸、二氧化硫78萬噸、氮氧化物22.75萬噸。由此可見,提高爐具能效,節能減排的空間很大。
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大力推廣節能環保爐具項目,同時鼓勵推廣使用無煙煤、潔凈型煤、生物質成型燃料等清潔能源,由于爐具與燃料屬于兩個行業和市場范疇,往往會導致爐具與燃料不匹配。如果燃料與爐具不匹配,即便使用的是節能環保爐具,也無法減少污染物排放。因此,提升爐具能效,配套推廣使用相適應的潔凈燃料,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煤炭消費減量替代,這應是今后我國城鄉農村采暖的發展方向。
首先,相關部門應從實際出發,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原則,走“以煤減煤、以柴代煤”發展模式。“以煤減煤”指在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推廣使用節能環保燃煤爐具,通過提高熱效率,減少用煤量;“以柴代煤”指在生物質資源豐富的地區,推廣使用節能環保生物質爐具,節約薪柴,或用生物質成型燃料等替代煤炭,同時緩解秸稈焚燒污染。其次,盡快修訂標準,提高爐具熱效率和環保性能,推動企業技術創新,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提高行業整體技術進步。再次,大力推廣應用節能環保爐具,并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和培育新的市場,同時加大清潔能源消費力度,從而推動我國實現減煤、減排的目標。(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節能爐具專業委員會主任 郝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