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成套地震勘探裝備性能優越
2016-11-16 11:04:29
摘要:裝有中國海油成套地震勘探裝備的“海洋石油760”日前高效完成南海一深水工區地震采集作業后,在廣東湛江拋錨休整。
裝有中國海油成套地震勘探裝備的“海洋石油760”日前高效完成南海一深水工區地震采集作業后,在廣東湛江拋錨休整。
這次作業,是中海油服自主研發的我國首套高精度地震勘探成套裝備的“首秀”。船隊20個有效工作日完成了2470千米的二維地震勘探資料采集,作業的高效,驗證了裝備性能的優越。
由此,中國海油一舉打破國外在海上地震勘探裝備上的壟斷,掌握了該領域的核心技術。這對于促進我國海上更多油氣勘探發現、打開國外地震勘探服務市場意義重大。
這套裝備,由“海亮”——拖纜采集記錄系統、“海途”——綜合導航系統、“海燕”——拖纜控制與定位系統組合而成,是中海油服物探事業部歷經14年攻堅研發的。
據中海油服物探事業部總經理孫寶喜介紹,海上地震勘探是海洋物探作業的主要手段,長期以來,我國海上地震勘探裝備依賴進口,價格昂貴,且受技術限制。“比如進口拖纜,廠家限制我們最大作業深度22米,道間距不小于12.5米,僅這一項技術限制,就嚴重制約了我國海上物探作業方法的發展,削弱了我們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中海油服從長計議,2002年啟動國產海上地震勘探裝備研發。技術人員攻堅啃硬,至“十二五”末,成功研制出“海亮”“海燕”“海途”三大系統。
期間,三大系統多次投入試驗應用,表現不俗:“海亮”裝配“濱海521”工程勘察船,先后在渤海、東海完成數十個井場的地震采集。該系統支持大容量數據采集、記錄及高速傳輸,且拖纜道間距只有3.125米、作業深度可達100米;“海燕”在南海成功進行了7800千米二維地震勘探作業。該系統核心設施——水鳥,單個成本比進口水鳥低四成,維修費用低、周期短。“海途”多次在“南海502”等物探船搭載應用。該系統在炮點預測、坐標解算精度等方面的自主導航能力達到進口同類系統水平。
今年8月,中海油服事業部將三套系統同時裝配到目前國際最先進的深水二維物探船“海洋石油760”上,8月31日在南海正式作業。結果不負眾望:“海亮”首次實現當下最流行的斜纜寬頻采集作業,拖纜深度50米,道間距3.125米,打破進口拖纜技術限制;“海燕”替代進口水鳥,運行平穩;“海途”導航精確,作業獲高精度地震資料。
“下一步,我們還將進一步強化科研,提升該套裝備的性能,推動其技術體系化、成果產業化、應用規模化,更好服務我國海上油氣勘探及外部物探市場的拓展。”孫寶喜說。(中國能源報 張光明 軒倩茹 郭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