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朵金花”是指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以及有關催化劑和添加劑等5個方面的工藝技術。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煉油工業還處在一窮二白的起步階段。那時,全國原油產量只有12萬噸,僅能生產12種油品,90%以上的石油產品都需要進口。1955年,我國只有3座10萬噸/年煉油廠。有些外國人譏笑我們是在“小茶壺”里煉油。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還沒有完全擺脫依賴“洋油”的困境。
在煉油技術攻關中,科研人員堅持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時盡可能吸取國外先進經驗,以加快研制進程。
石油工人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加快煉油裝置建設。
上世紀50年代,我國煉油工藝技術落后,許多石油產品沒有形成工業化生產。
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為新中國煉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基礎。但大慶原油蠟含量高,難以得到低凝固點的油料,必須進行二次加工。然而,當時我國煉油二次加工能力嚴重不足,技術落后。為此,1962年1月,石油工業部制定了《1963—1972年國家煉油科技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在學習、吸收國外先進煉油技術基礎上,依靠國內技術力量,盡快掌握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以及有關催化劑和添加劑等5個方面的工藝技術。
在侯祥麟等技術專家帶領下,石油科技工作者爭分奪秒地加快研制進程。1963年至1965年三年間,五項煉油新技術先后開發成功,并分別在撫順石化和蘭州石化實現了工業化應用。我國的煉油能力快速提升,煉油工業技術很快接近了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當時,電影《五朵金花》熱映,劇中五位可愛的白族姑娘都叫金花。于是,這五項煉油新技術也被譽為煉油工業的“五朵金花”。
歷時三年的煉油科技攻關取得成功,對中國煉油工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65年年底,我國新建鉑重整、流化催化裂化、延遲焦化、加氫裂化、尿素脫蠟裝置13套,煉油能力達到1423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到494種,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等四大類產品產量達到617萬噸,自給率達到97.6%,從此結束了中國人使用“洋油”的歷史。“五朵金花”在上世紀60年代被列為國家級成果,并于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五朵金花”發展到今天,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等技術依然還是煉油工業的骨干工藝。